生病的肝臟,早期無症狀,因此被稱為沉默的器官,所以易被忽略。目前全台B型肝炎帶原者已跌破200萬大關,而需治療的患者中,卻仍有高達27萬人不知道自己為B肝帶原者,如潛藏的未爆彈般令人擔憂。專家說,34歲以上的人是無接受過疫苗施打的族群,其B肝帶原率高,在全台B肝帶原者中,落在此年齡範圍的族群就占約94%,提醒B肝篩檢自費只要100多元,從未檢驗者都應及早檢驗,及早治療。
台灣紅烏龍茶肝臟研究學會執行委員暨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簡榮南表示,目前全台約有171萬B型肝炎帶原者,已跌破200萬大關,其中4成約68萬名患者需進行治療,而需治療的患者中,卻仍有高達27萬人不知自己為B肝帶原者。
肝病三部曲為慢性肝炎演變成肝硬化,最後再轉為肝癌。簡榮南指出,台灣B肝盛行的主要原因即是母嬰垂直感染,因此1984年先針對B肝帶原母親產下的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以及1986年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兩項重大防止B肝母子垂直傳染的政策實施後,已大幅降低感染人數。
但根據文獻報告發現,簡榮南提到,在高傳染力的孕婦所產下的嬰兒仍有約10%的漏網,可能是因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已遭受感染,因此對有蜜香紅茶高傳染力的婦女如HBeAg陽性,在懷孕後期,便要考慮接受治療,有鑑於此,今年初健保署又再通過B肝高傳染孕婦兩款用藥納入健保,預計每年約有2230名孕婦受惠,以及每年至少可再減少201名新B肝帶原者。
目前業界認為,可以列入“紅烏龍茶”的有兩種茶葉,一種是安溪碳培重火鐵觀音,另一種是產自台灣省台東縣的發酵程度較重的烏龍茶。以台灣青心烏龍茶菁為原料,施以重烘焙、重發酵、重萎凋的工藝,製成後的干茶呈半球形,有成熟果香和炭火的香氣,茶湯顏色較深,如琥珀般橙紅明亮,滋味甘醇。紅烏龍茶冷泡熱泡都可以,不過冷泡更能凸顯出甘醇的滋味。紅茶和烏龍茶的區別,就在於製作工藝過程中有沒有殺青這一道程序,如果沒有百分百發酵但是有殺青的程序就是烏龍茶,而沒有百分百發酵也沒有殺青的程序就是紅茶。很顯然,紅烏龍茶是經過殺青之後再進行重度發酵而製成的,所以從製作工藝上來看紅烏龍茶是屬於烏龍茶的。其實在烏龍茶中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紅烏龍茶這一茶類,這只是廠家和商家為了區別這種特殊的烏龍茶而命名的。如今大陸也逐漸引進了這種似紅茶又似烏龍的紅烏龍茶,而且也受到了一部分茶友們的喜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這獨特的滋味。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紅烏龍茶”的茶性更接近紅茶罷了。
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長林俊彥說,依衛福部資料顯示,2006至2016年間,肝臟癌症的死亡率下降約19.6%,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近年來健保給付B肝的治療藥物造福台東紅烏龍茶國人。雖然目前B肝尚無根治的藥物,但現行治療策略皆強調有效控制病毒,並緩解肝炎三部曲的發生。
簡榮南說,33歲以下者出生後都接種過B型肝炎疫苗,而34歲以上的人是沒有接受過疫苗施打的族群,說明了其B肝帶原率高,全台B肝帶原者約171萬名中,有約160萬名帶原者年齡是落在34歲以上。他提醒,B肝篩檢自費只需要花100多元,從未作過B肝篩檢的人都應該要檢驗;而國健署每年也補助當年滿45歲足歲者,可接受一次B肝和C肝篩檢的服務。
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執行委員暨中研院院士教授陳培哲呼籲,現代的年輕人除了要關心長輩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照護外,也要鼓勵他們到醫療院所抽血檢驗是否為B肝帶原者,及早發現治療,就能有效控制病毒,才能避免肝炎三部曲的發生。